【环球网财经消费资讯 记者 刘晓旭】
近日,“首届碳中和绿色生产力论坛”启动会暨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硬核技术交流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办,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协办,本次会议围绕“‘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和硬核技术展开深入交流”。
与会嘉宾一起就绿色发展、碳中和技术创新、绿色伙伴合作等领域进行交流研讨,并推介分享十余项重点中外绿色创新技术,对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
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作为主持人介绍本次论坛举办背景,并表示依托论坛的硬核技术储备,在产学研融的集合优势,聚集吸引国内外绿色创新技术和项目,进行分享、推介和落地,以科技助力国家绿色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院士致辞时提到,从“双碳”目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大环境下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困难与机遇等方面,深入讲述实现“双碳”目标,就是克服困难,补齐短板,落实新理念,实现新发展。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秘书长王羽讲述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做出的实际贡献,并宣布“首届碳中和绿色生产力论坛”正式启动。
“双碳”目标探讨
本次会议围绕“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和硬核技术交流的主题,通过交流能够更好的凝聚共识。在主题演讲环节,石定寰参事、侯立安院士和王广宇董事长分别进行了发言。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理事长石定寰参事表示,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开发应用、转化、产业化来实现。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化需要我国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系,需要我们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多方面进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侯立安院士,通过视频接入的方式参会,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背景;新膜在低碳水处理行业的应用研究;新膜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表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是加快推进2030和2060目标的重要保障。新型膜技术符合我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保障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和减排,以及饮用健康饮用水的保障等具有助力作用。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广宇,从金融产业助力绿色发展的生态愿景的角度,讲述可持续金融和零碳金融可以通过推动自己的业务转型,透过自己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推动客户,推动产业做低碳方面的转型。并表示企业家精神是“双碳”转型的成功关键,通过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带动金融资本,带动技术创新的实施,使中国尽快顺利完成我们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美好愿景,为人类的美好家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绿色创新技术交流
在之后的碳中和绿色生产力硬核技术分享与推介环节,技术代表分别进行了讲解与推介。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邱小琪大使,为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交流环节致辞中提出,欧盟在低碳化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以及新能源的替代与贡献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并提出中欧绿色合作可以从五方面进行深耕:首先,坚持绿色产业开放合作,促进新能源领域发展;其次,节能减碳将加速能源产业变革,带来巨大资金需求;再者,推进中欧碳市场对话与合作;还有,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制度建设;最后,在第三方市场加强绿色合作,面对非洲、拉美等地区后疫情时代的基础设施,卫生体系,应对气变等发展需求,中国和欧盟可以加大合作。
欧盟中国商会创会会长、中国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周立红,简述了欧盟绿色脚步的三个阶段:启动期-持续期-提速期。中欧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共同的目标,在国际舞台上双方又都是巴黎协定的最积极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中国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定拥护者。在欧的中资企业也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入到欧洲的绿色能源发展的建设中。
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分别从制造业在整个国家产业中的新定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方向及制造业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三个方面,讲述“十四五”的中国制造与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