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经济工作8项重点任务之一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
“碳达峰”、“碳中和”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国能在40年内实现目标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碳中和、碳达峰
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宋青介绍说:“‘碳中和’从概念上理解就是指一个组织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的技术应用来达到平衡。”
那么“碳达峰”和“碳中和”有什么区别呢?
01
所谓“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这么说来,应该是先“达峰”后 “中和”吗?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表示: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才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可能大家有一个误解,到2030年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先排放。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延续10年才能达峰。所以我们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转型要抓紧上去。
02
时间紧,任务重,中国40年实现目标的底气在哪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大发力方向,这些年我国也一直朝这两个方向努力。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清洁低碳是关键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是能源低碳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
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1%。
我国在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植树造林,显著增加“碳汇能力”
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解释:
国际社会所谈的碳汇,主要是指森林碳汇,即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
在我国新的气候行动目标中,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经过测算,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亿立方米,相应地可以多固定1.6亿吨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蓄积量的其中一项手段。据统计,自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我国共有164.3亿人次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义务植树达742亿株。
从1973年到2020年,47年时间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7%增长到23.04%,几乎增长了一倍。
此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表示:
中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中2℃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
在“十四五”征程开启之际,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全民参与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表示:中国的“碳中和”之路离不开全民参与。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节约能源资源
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人走关灯,一水多用,节约用纸,按需点餐不浪费。
2、践行绿色消费
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尽量购买耐用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外出自带购物袋、水杯等,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
3、选择低碳出行
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4、分类投放垃圾
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按标志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乱扔、乱放。
5、呵护自然生态
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保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
6、参与监督举报
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劝阻、制止或通过12369平台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