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碳博会 | 双碳战略下的城市发展五部曲 百万亿碳中和赛道重塑新的商业模式

发布时间:2022-06-10  来源:巅峰能源

 

当需求侧思想层面的意识觉醒,与产业供给端实践结合之后,才能实现最大的发展红利。我们看到,太阳能屋顶,共享经济,废旧电池等废弃资源循环再造行业正在加速发展。绿色智能,即智能化叠加绿色约束,这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新动力。

商业社会的重塑,既是断代史,也是编年史,以每一轮产业革命为分界,彼此独立,又彼此衔接,架构出一座天梯,承载人类文明的繁衍与进步。从其中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到我们正在通向第四次浪潮的这部产业革命编年史,并且他正呈现以下四阶螺旋式上升脉络:

第一次浪潮的商业趋势是硬件为王。

第二次浪潮的商业趋势是软件和应用的崛起。

第三次浪潮的商业趋势是硬件和软件的初步融合。

第四次浪潮也就是当前的绿色新型智能实体经济新周期。

这是一个长达40年的投资主题,这是一个140万亿元的庞大市场,碳中和赛道雪厚坡长。

实现碳中和,道阻且长,但也由此催生了更多新机遇。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提出碳中和在未来40年的大背景下,将催生出百万亿市场 、主要覆盖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数字化等七大最具潜力的零碳投资领域。总体而言,未来伴随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将撬动规模庞大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也将带来相关领域的长足发展。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碳中和或将成为“供给侧改革2.0”。碳中和在为环保行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传统行业,也将迎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机遇。

任何国家但凡想应对气候变化,第一件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压力,因为我国能源禀赋就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

所有从当下开始,到2060年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所有商业方向、模式路径、技术壁垒、生产方式的选择,都将发生在这个过渡期,特别是高排放的制造业,要早做准备,双控政策下,不会遗漏任何人。

根据国家能源局与生态环境部的官方数据,所有的国企,央企以及上市公司已经全部纳入ESG管理,接下来陆续完成:

第一步对管控的八大行业(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实行双控政策,在2025年之前要全部进入碳达峰转型正轨;

第二步计划从2025年开始逐步实行,国内所有中小企业纳入双控,稳步推进碳达峰,力争在2030年实现全社会达峰。

第三步启动个体碳税征收,将全民的碳税与工资薪酬五险一金挂钩,未来除了个人所得税外,还有一个必交税种:碳税 

纵观全球,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无论太阳能、风能的装机容量都排在世界第一,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从现在开始,中国的清洁能源还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继续发展至不可估量的规模。

新能源汽车

国务院办公厅 2021年11 月 2 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到要促进新 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鼓励“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 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我们测算 2030 年储能需求空间 1.25 TWh;2020-2030 年累计 3.9 TWh,新增储能 CAGR 约 30%。2060 年储能年需求空间 10 TWh;2020-2060 年累计 94 TWh。2030 年储能投资市场空间 1.3 万亿元(2020 年起 累计 6 万亿元),2060 年 5 万亿元(2020 年起累计 122 万亿元)。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节能、环保有关行业的发展被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2年的14万辆提升至307万辆,年复合增速高达47%。截止2022年1-4月,新能源汽车销售破百万辆,达到惊人的160.5万辆,从长期来看,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5年将达到1500万辆,2030年达到2300万辆,未来市场容量增长有望超过十倍。

而更进一步,新能源车的出现已带来汽车工业新一轮革命,传统燃油车将会被逐步退出市场,新型能源汽车将会逐步取代燃油车成为交通工具。

新能源汽车其动力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成本占比达到52%,而三电系统都有成熟的第三方供应商,直接打破了传统汽车企业动力系统的核心竞争壁垒。如此强大的产业生态背后,不可忽视的是电池产业链及中国在产业链中优势。电池系统是新能源车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部件,其成本占比接近40%。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动力电池行业规模预计将快速增长。由于动力电池行业具备资金壁垒高、技术迭代快的特点,容易呈现出龙头效应,而中国企业市占率高,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中,中国企业数量占一半,市占率达到了37.28%。而未来动力电池需求或将更大。

加上动力电池产业中上游材料的成本占比最高,因此,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使中国企业更加具备全球竞争力。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上游材料全部来自于国产供应商,使其销售利润整体领先海外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在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也不断进步,开始批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下降,相应降低了新能源汽车成本。 除此之外,锂离子电池还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在当前储能电池装机规模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也能够为电池制造产业链上的相关龙头企业的业绩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按照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来计算,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将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显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成为重中之重。

风电、光伏/太阳能与储能根据中金公司预测,到2060年国内风电、光伏发电、核电装机将较2019年增长7倍、35倍、7倍至1660吉瓦、7332吉瓦、386吉瓦,并催生储能装机达到电力装机的近30%。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是又一长期高确定、高增长赛道:随着“30-60 碳达峰-碳 中和”战略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将得到大力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储能,储能迎来发展机遇,万亿储能市场冉冉升起。我国在 2020 年 12 月联合国 “2020 气候雄心峰会”提出 2030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12 亿千瓦。为了实现 2030 年碳达峰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超过火电装机,从补充能源变为主力能源,基本实现新增电力来自新能源。要承载如此规模的新能源装机,电网乃至整个电力系统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变革,对储能的需求急剧提升。成本方面,随着技术进步,风光储电力度电平均售价低于全国煤电平均售价, 存量替代化石能源阶段开启。“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储能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发展新能源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 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至碳达峰阶段,国内新能源发电侧、家用储能将会是最大的市场;至碳中和阶段,电网侧调峰调频需求崛起。预计清洁制氢带来的光伏装机需求会在2040年后加速、2050年后达到高峰,额外贡献将近7400吉瓦的装机空间。测算以上装机需求合计将带来2020-2060年55万亿元国内绿色能源投资空间。其中,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0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14万亿元,核电新增装机5万亿元,储能新增装机7万亿元,清洁制氢新增装机9万亿元;叠加海外光伏新增装机47万亿元也主要由国内光伏产业链承接,预计国内清洁能源行业将受益于总价值102万亿元的绿色能源投资。

据最新消息显示,经世界公认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试,隆基股份的商业尺寸HJT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达25.82%,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另外,一个关键数据:全国户用光伏项目装机量,也引起市场关注。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告,2021年9月,新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14.23万千瓦。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累计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达1167.59万千瓦,同比增长超121%,已超过2020年全年规模,意味着,全国户用光伏的需求仍在高速增长。

据巅峰能源测算,我国已建成建筑面积中约600亿平可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这部分的存量市场空间至少达1万亿元。

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光伏赛道未来的成长空间仍非常可观。据新华社2021年10月24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国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国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努力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光伏和风能都被重点提及,且排序都在第一和第二位,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展望光伏赛道的未来,自然离不开“碳中和”的时代背景。很显然,在这场“碳中和”的大潮中,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仍将被寄予厚望。需要指出的是,相比风力发电,光伏技术迭代更快,降本能力也更强。据IRENA测算,过去十年间,全球光伏发电成本累计下降了82%,远高于全球的陆上、海上风电过去十年下降的39%、24%,且随着硅片、电池片等技术的提升,未来太阳能光伏的发电成本有望继续大幅降低。

2025年之前,中国将占所有可再生能源容量增长的40%,其中光伏产能将占到80%,到2025年前后中国光伏年新增装机或达到100GW。另外,渣打集团首席执行官温拓思(Bill Winters)表示,中国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127万亿-192万亿元(20万-30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需要3.2万亿-4.8万亿元相关投资。

碳中和新商业模式下谁将拔得头筹

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依旧面临巨大挑战。受疫情的影响,主要经济体间呈现出的复苏走势各不相同。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复苏的更快、增长幅度更稳健,但经济进入放缓周期的判断不变。

在碳中和战略的背景下,挣脱经济周期牵制,需要新的经济增长范式。其中,重点在需要以先进技术的产业式革新接力传统固定资产投资,带动更广泛的实体经济产业部门实现高质量与高价值产出供给 。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测算,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规模相当于487个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即将引发的巨大产业变革过程中,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期望不言而喻:我们需要一只只产业头雁冲天而起,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如何转型碳中和

企业碳中和转型后的创新是一把双刃剑,碳中和绿色发展是企业从容摆脱恶意竞争、发现全新利润区的唯一法宝,也是企业转型过程中极易遭遇灭顶之灾的诱因,伴随30·60战略全新的商业模式,必须在管理上有更多的变革,只有同时驾驭绿色管理创新与绿色盈利模式的创新,才能让企业在高利润区游刃有余,斩获无限可能。

以环境权益市场为例,今年年初投资银行瑞银发表了一篇关于“碳交易”的报告,其中有两个预测尤其值得中国的投资者关注:

1. 中国的碳市场有可能发展成为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770亿美元)的重要交易市场,并产生更多碳相关的金融延伸产品。

2. 中国未来几年的碳价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吨,与当前40-50元人民币/吨的水平相比将上升4倍以上。(注:截至发稿日期,中国的碳价已升至50-60元/吨。)

因此,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上升空间来看,中国的碳市场都是一个亟待爆发的“潜力股”,去年正式开始上线交易后,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在当前阶段,“双碳”目标还会倒逼大量企业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将迎来巨大的产业机遇和投资机会。

尤其是周期性强的大宗原料、能源化工、水泥钢铁和制造业,进入的门槛和壁垒将大幅提高,资金会向技术实力更强的头部企业集中,这将带来很大的投资变化。

基于这些洞察,巅峰能源总结了几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 很传统企业如何进入“双碳”市场,在碳中和大环境下如何转型?

◎ 个人如何参与碳中和,在碳交易市场半开放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掘金?

◎ 从政策角度看,有哪些行业面临国家能源结构性调整?

◎ 在双控政策下,不转型就面临巨额罚款和高额碳税,企业该如何做?

在未来40年的大机遇之下,商业发展的新轨道将如何铺就值得期待。目前话题主要涉及风电、光伏、氢能储能、汽车、金融、医疗等六大领域热点话题,为当前行业面对的困惑与迷思贡献出更多极具智慧的思考,以及可运用的解决之道!巅峰能源诚邀各路江湖前辈加入。

目前全球已经有127个国家承诺“碳中和”,加起来的碳排量已经超过全球一半,围绕碳排放构筑的新规则、新秩序已经成为世界共识。

“双碳”不单单是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全球政治博弈,也是一系列以新能源为核心的切实利益。我国作为“第一碳排国”与全球各国同台竞技,计划用30年的时间实现欧美国家70年完成的任务,展现了新能源时代的大国担当。

在现有的碳排中,发电端占比约47%,消费端如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占了53%,所以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在发电端用更多的非碳能源来发电、在消费端用电和氢能等来替代,构建一个两端共同发力的系统。

这意味着为保证2060年实现碳中和,能源端煤油气消费降低66%,可再生能源消费增加55%。而在消费端,城市作为承载了产业、人居、建筑、交通的综合载体,城市双碳战略迫在眉睫。

去年10月,国家正式下发双碳“1+N”顶层政策体系,敲定了国家双碳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严格要求碳考核纳入省市区各级政府考核监督体系,地方政府纷纷响应,持续出台地方双碳发展规划,一时间风云四起。

如何平衡减排降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每一个地方主政者首要考虑的战略命题。

而双碳作为一个具有严苛节点和刚性指标的举国战略,尤其考验的是地方主政者对于双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治理能力。但从去年一年的双碳发展来看,“运动式减碳”、“一刀切关停”等乱象频出,还没有人能回答好这个命题。

巅峰能源认为,双碳真正意义上将中国城市发展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玩法,小城市有小城市的门路,而谁能抢先破题双碳,谁就能在这一轮双碳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抢抓双碳时代话语权,赢得城市发展的未来。

双碳时代下,巅峰智库提出双碳城市战略五部曲,每个城市通过建立新认知、抢占制高点、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主体、创造新价值这五大战略动作,都有望破题双碳,把握好未来城市发展的风帆。

建立新认知:双碳是城市发展的一门必修课

首先,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双碳战略的系统性认知。

在中央下达“1+N”双碳政策体系后,地方政府落位双碳确实有了章法。但智纲智库过去一年对全国政府双碳发展的动态跟踪及实地走访后发现,绝大多数的地方官员对于双碳认知模糊。

大部分地方出台的双碳政策往往是在点上重拳出击,谈不上因地制宜的制定城市双碳发展战略,这也是运动式减碳的根本原因,难认知、无章法、一刀切。

巅峰能源认为对于地方主政者而言,必须要认识到双碳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背景,而在双碳背景之下,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碳成本”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

双碳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背景

应该要认识到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举国战略,非干不可,只要没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就会一直推进。

在此过程中,城市发展的所有战略选择与战略动作都要在双碳的背景下开展,所涉及到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生活、消费模式等领域均会在“碳约束”的背景下发生一系列变化。

去年,我就遇到过地方政府原本谈好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因为碳排放的原因难以落位,被逼无奈只能流产。

像这种案例此刻正在不断发生,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将双碳作为自身发展战略制定的核心要素。

“碳成本” 成为区域发展核心要素,构筑“低”碳成本竞争优势成为区域发展核心

当前地方主政者的一大现实困境就是新产业按照双碳标准招不进来,原有的双高产业但也是高税收的产业面临清出转移。

在这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大部分政府茫然四顾错失良缘,而有的政府却“既招得进也留得住”。

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碳配额时代,“碳成本”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如果说工业时代拼投资、信息时代拼流量、数字时代拼技术,双碳时代拼的就是“低碳成本”,必须要打造一个绿色低碳的环境来打破城市发展的碳壁垒。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在地企业规避“拉闸限电”的政策风险,才能更好地承接外部链条式的产业转移,才能真正抢抓未来的产业新动能。

抢占制高点:因地制宜制定双碳城市发展战略

双碳给予了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想要在一众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双碳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通过顶层设计,以双碳理念来重塑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但“双碳城市战略”并不是泛泛的提出一些口号,去年全国涌现了一批“零碳城市”、“零碳产业”,不乏空谈之辈,智纲智库认为双碳城市战略是涵盖了能源新体系、产业新动能、城市新风貌、人居新生活的整体城市发展战略。

每一座城市都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结合自身区位禀赋、资源特色、产业体系等,制定出独树一帜的双碳发展路径,或是发挥低碳成本优势筑巢引凤,或是做好协同配套放大区域能级,都有其独到的价值与空间。

双碳城市战略的系统性连贯动作

但是减排降碳对于任一城市均属于必选动作,在此背景下把握双碳发展机遇,做好自选动作更具战略价值。

而想要抢抓双碳发展机遇,一方面就是要在必选动作上做优做精,对于城市的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进行转型升级。

更关键的在于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自选动作的战略选择,包括:制定一个低碳城市发展战略,重塑一个低碳能源体系,发展一批低碳产业新动能,打造一系列双碳落地的示范性样板及抓手,通过必选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双轮驱动,构筑起区域经济的“低碳成本”竞争优势。

双碳城市战略的必选动作与自选动作

布局新赛道:存量优化提升、增量抢抓布局

如何把握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命脉。所谓“一刀切”也是很多政府的无奈之举,为了抓经济,上半年大干快上,到了下半年,为了完成碳考核只能拉闸限电,这其中既有产业结构的原因也有发展模式的原因。

对于在地存量产业来说,就是要不要留、怎么留、留不留得住的问题。

一定会有一批高碳排、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淘汰清出,而部分符合发展需求也满足转型条件的则必须要留。比如:赣州家具产业就是通过集中化、集群化发展,整合了几千家过去小散乱的企业,打造一系列公共产业服务,如标准化共享厂房,降低了企业碳排水平,突破了整体的“碳发展瓶颈”。

同时,双碳正在催生一场产业革命,产业大变局时代已经到来。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是一次产业革命,而新能源则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是过去二十年沉淀的产业换道超车,那么双碳时代则是从新能源开发建设、城市产业终端能源消费、数字化能源运营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一次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系统性升级。

按照发改委口径测算,双碳将至少带动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百万亿市场,而双碳的关联性带动性极强,按照现在主流的1:9投资测算,将激发兆亿级市场空间。

双碳将带来六大产业发展机遇:

  • 能源生产端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涉及到新能源开发及配套衍生的装备制造、储能输送体系、原材料开发等。
  • 能源消费端的工艺改造升级:就是要减少含碳能源、含碳资源的使用,如钢铁领域的氢能冶炼、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等。
  • 能源管理端的节能提效:就是要改变过去粗放的用能体系,通过数字化管理、节能改造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节碳,如建筑节能改造、城市能源大脑等。
  • 碳吸收、固碳技术:一方面通过技术固碳,实现碳捕集、利用、封存,另外就是生态固碳,如森林、湖泊、草原等。
  • 循环经济,回收利用技术:通过技术及上下游链条设计,实现城市、产业、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如循环经济产业园等。
  • 衍生的碳金融、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以碳交易、绿色金融为代表的市场机制设计,大力发展的碳核查三方检测、双碳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

双碳战略六大产业机遇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面对如此多的产业发展机遇显然不能面面俱到,而双碳领域专业性极强,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批“挂羊头卖狗肉”的项目,那么到底哪些才是自己的菜?该用什么样的模式去落位双碳城市战略?

培育新主体:双碳时代,城市发展呼唤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

过去20年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智纲智库引领性的开创了中国城市运营时代,包括2002年西安曲江新区“皇城复兴计划”战略,2005年大成都“西部之心,休闲之都”战略等。

在双碳国家战略下,巅峰智库基于两个核心判断,认为“双碳”正在开启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新时代,而时代也正在呼唤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的出现。

双碳发展是系统工程

首先,双碳覆盖面广,涉及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体系方方面面。其次,双碳发展链条长,不管是能源的开发建设还是产业的升级改造,均涉及到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前中后期全链条的众多环节。

而目前市场上介入双碳的玩家众多,但大多以垂直型为主,明显侧重于供给侧的投资开发建设,在城市双碳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不足。

双碳领域供应商

双碳目标靠运营出结果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双碳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的依靠投资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就能实现。

巅峰认为,双碳是一个结果化导向的管理工程,最终降碳目标的达成必须高度依赖后端的运营与管理,同时双碳的横向领域众多、纵向专业壁垒性极强。

双碳作为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国家战略,需要循序渐进,长计划、短安排,随着宏观政策、减排指标与市场的变化,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必须依赖一个懂城市、懂双碳、懂能源、懂产业、懂技术、懂管理的综合型能源运营管理服务商统筹发展。

因此,双碳城市发展必然是一场政府与市场的双人舞,由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与布局,企业以市场化手段服务城市双碳发展,整合各路资源,打通开发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一体化全链条,覆盖城建、园区、城区、产业各领域,真正构筑起区域碳成本竞争优势。

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将在政府的指引下为城市双碳发展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 解决区域双碳战略及规划科学合理性问题。将协同政府制定城市双碳发展战略,尤其在碳筛查、碳核算等专业技术领域帮助政府实现统一认定标准。
  • 解决区域全面综合减排降碳问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园区、城市片区、企业及产业的整体节能减排、降碳升级改造。
  • 解决区域双碳发展长期动态运维问题。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将通过整合市场各类资源,长期陪伴助力区域减排降碳目标的实现。

政企联动打造双碳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

创造新价值: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将成为激活政府平台公司的“源头活水”

在土地财政时代,举国上下大拆大建,城市化进程狂飙突进,各种新城、新区、园区层出不穷,现如今时代落幕,大多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包袱”。

巅峰认为,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有望激活城市存量资源变优质资产,联动地方政府平台,通过新模式、新技术、新机制激活城市“金矿”。盘活城市资源变优质资产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属于靠天吃饭,各地资源情况各不相同。但对于中国所有城市来讲均存在的一个存量资产:既有城市建筑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再开发。

巅峰十余年前走访各地发现了一个节能领域的成熟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即能源运营公司带投资、带设备、带技术,降低标的能源费用,与业主进行约定分成的模式。

双碳时代建筑减排降碳是重中之重,所有城市的存量大型公建、行政办公大楼、医院、学校等均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现减排降碳,与此同时在减排降碳过程中创造节能收益也将持续分成。

同时,去年国家试点开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为城市存量资产变现开了一扇窗,但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投资,想要真正赢得市场信赖靠的就是标的价值。

而对于像污水处理厂、垃圾回收站、大型交通站场等城市基础设施来说,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除了创造减排降碳价值、享受节能收益分红价值外,还将助力城市基础设施申报REITs符合绿色低碳标准顺利上市,并使项目的长期经营指标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城市资产变现。

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联动政府平台公司激活存量资产

打造低碳产业新接口

巅峰认为双碳时代任何城市都需要一个低碳产业园区,用双碳的理念承载地方优势产业,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打造低碳的发展环境。

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将通过一系列低碳能源基础设施、智慧化能源管理、低碳化用能体系等,构筑一个低碳成本的价值洼地,筑巢引凤,既解决当地产业升级问题,也解决新兴产业培育问题。

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是构筑价值洼地的核心抓手

同时,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将联动产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资本、行业协会等,搭建起一个“产、智、融、府、协”五位一体的城市双碳发展平台,整合各路资源助力城市双碳发展。

“产智融府协”打造双碳城市发展平台

未来已来,经过一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类似的能源运营服务企业,比如:巅峰能源服务于城市双碳发展的综合能源投资运营服务商,深耕行业近7年,专注于城市片区、产业园区、公共建筑及各类企业的综合节能降碳减排服务,目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综合能源投资运营服务商,建立了四大核心竞争力:

  • 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集前期规划设计、能源投资、项目开发建设、全程数智化运营、系统化运维于一体的全链路综合能源投资运营服务。
  • 城市全场景综合节能降碳能力:包括城市综合节能降碳服务方案、产业园区综合节能降碳解决方案、公共建筑节能降碳服务方案、智慧能源大数据及智慧园区。
  • 线上线下打通的能源运营管理能力:巅峰能源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线下能源系统化运维管理团队经验及线上自研能源数字化管理系统。
  • 能源运营管理职业技术输出能力:巅峰能源已经在当地开创性的成立了能源合作社,服务千家万户!

巅峰认为,双碳时代到来后像中源绿蓝这样的企业将会插上时代的翅膀,迸发出超强活力,实现爆发式增长,实现从小草到苍天大树的华丽蜕变。

而中国城市能源运营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城市智慧能源运营商将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机遇,借势起飞。

顶部 微信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