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使用的微信,不久也要碳中和了。
2022年2月24日,腾讯宣布开始“净零行动”,承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
根据腾讯发布的《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2021年其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排放为51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自身运营产生的排放包括直接排放(范围 1)和间接排放(范围 2),其中由于外购电力导致的间接排放在腾讯运营排放中占有绝对比重。
腾讯自身运营所产生的直接排放比如班车、柴油发电等,排放量为1.9万吨,约占0.4%。自身运营的数据中心及办公楼购电、购热等产生的间接排放,约为234.9万吨,约占45.9%。
腾讯供应链上的间接排放量约为274.3万吨,约占53.7%,主要为资本货物(如基建建材、数据中心设备)、租赁资产(如租赁的数据中心用电)及员工差旅等。
在报告中,腾讯表示,其碳中和行动会遵循“减排和绿色电力优先、抵消为辅”的原则,从节能管理、创新节能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进可再生能源采购和探索碳汇领域的新方法等多方面来实现。2022年度腾讯已签订5亿千瓦时绿色电力采购合同,锁定了6个风电光伏项目的年度部分发电量。
在此之前,腾讯在双碳领域就跃跃欲试。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腾讯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交了《关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的建议》的议案,针对互联网科技企业面临的碳中和挑战,提出了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完善绿电采购途经等建议。
国内部分互联网企业此前也都陆续公布了自己的碳中和计划。在BAT三巨头中,腾讯第一个从集团层面提出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不过其以社交、游戏等线上服务为主的业务构成,使其减排压力相比阿里、京东等也明显更小。
2021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表示将在2030年前实现范围1、2碳中和,以及范围3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减半。同时,阿里云业务将在2030年前同时实现范围1、2及3碳中和。阿里也首次提出了“范围3+”的概念,促进阿里巴巴生态体系于2035年前较2020年减碳15亿吨。
2020年末,京东提出了“京东物流2030年实现范围1到3绝对减排50%,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但京东暂未在集团层面作出碳中和承诺。
去年6月,百度正式公布了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对于范围3尚未作出明确承诺。
根据绿色和平在2021年4月发布的《绿色云端2021》报告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开始通过自建分布式项目、绿证交易、市场化采购和可再生能源电站投资等方式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始使用和采购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数量从8家上升至13家。
而国际科技巨头企业在碳中和这一块似乎更加领先。五大科技公司(Google、苹果、亚马逊、微软、Facebook)的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量的0.3%。
谷歌在2007年就已经实现了碳中和,并且在2019年9月实现了对谷歌创立以来所有的碳足迹的补偿。去年10月,苹果也宣布了其在全球的公司运营已经实现碳中和,并且到2030年在供应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100%碳中和。微软表示,到2030年将实现碳负排放,到2050年微软还将从大气环境中消除部分碳排放,总量为自1975年公司成立以来的碳排放量总和。
提到碳排放,人们更多时候会第一时间想起高污染碳排企业,而互联网企业造成的碳排放总是容易被忽略。
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9亿千瓦时,约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碳排放达到9855万吨。根据《中国“新基建”发展研究报告》中的数据,从全球来看,到2025年,数据中心将占到全球能耗的最大份额,高达33%;从国内来看,全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连续8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
互联网数据中心作为电力消耗大户,并不仅仅是出于自发性而宣布减碳目标,而是随着监管越来越大的压力,节能降碳成为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目前,多个省市已经出台了数据中心相关的布局文件以及开展节能监察工作。
2019年1月,上海发布文件提出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PUE值严格控制在1.3以下(PUE为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用于评价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数值越接近1代表效率越高),严格禁止在中环以内区域新建;2019年4月,深圳发布文件提出PUE1.4以上的数据中心不享有能源消费的支持,而PUE低于1.25的数据中心则可享有能源消费量40%以上的支持;2021年1月,北京发布征求意见稿,提出新建云数据中心PUE不应高于1.3。
2月17日,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同时,互联网科技企业也逐渐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目前世纪互联、光环新网、百度等市区内二氧化碳直接及间接排放量超过5000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被北京市作为重点碳排放单位纳入管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此外,根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广东碳市场将会考虑纳入数据中心行业。
不仅仅是数据中心,互联网企业上下游也会开始受到减排压力。
著名的“亚马逊效应”指的是,只要亚马逊宣布进入一个行业,该行业的上市公司股价无一例外都会跌得惨不忍睹。这是因为相比传统零售门店,亚马逊可以在物流、服务等方面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这就提升了顾客对其他零售商的期待,给它们带来了压力。
而目前新“亚马逊效应”逐渐发挥作用。根据MSCI的一份报告,几乎每家公司的供应链上游都会有能源和公用事业的身影,随着全球大型企业纷纷朝净零排放目标迈进,对于供应商来说减排压力就像面临商品降价压力一样平常。
MSCI的报告指出,如果亚马逊、微软、Alphabet以及阿里巴巴集团这四大云计算巨头能在直接排放和外购能源相关的间接排放(范围1+2)方面实现净零排放,那么购买了其云服务的下游客户也将同时降低他们的上游供应链间接排放,这将为全球贡献约0.5%的减排量。
除了范围1、2及3,如前文提到,阿里巴巴还提出了“范围3+”的概念,作为国内的平台企业,“范围3+”指的是平台生态参与者产生的碳排放。对于减排范围的这一划分,如果各个平台企业都可以促进平台参与者的加入,那么不仅仅是数据中心和供应链,碳减排效应就可以更加快速地传导到消费者这一端。阿里公布碳中和目标后,MSCI将其ESG评级上调为BBB,与亚马逊等公司持平。
“双碳”目标的推进,将加速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与此同时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革,而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离不开面向绿色发展的投资和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显示,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前每年的资金缺口超过2.5万亿。
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的减排压力与高碳排行业相比较小;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进行新技术的投资和孵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对于腾讯的碳中和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与低碳产业的深度融合过程中,腾讯不仅要考虑把全球技术孵化和商业化,还得有中国自己的技术成长,例如在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申卫星也提到:“腾讯的双碳目标,运用一些技术与各方合作,能够发展新的业务,这就是技术上可能要实现的,可以实现发展与减碳的双重目标。”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对界面新闻表示,腾讯与传统工业企业的区别在于碳减排压力对于自身业务的影响程度。传统工业企业碳减排压力特别大,对它来说这是一个生存问题,例如一个火电企业如果无法实现减排就只能关停。但是腾讯在减排这方面着重的是未来,腾讯未来可能还会孵化低碳技术,探索数字碳中和应用,“传统行业是不得不做,我们是特别想做”。
除了投资绿色减碳技术和发展新业务,作为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行业在平台影响力上本身就具有巨大优势。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曾经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
“互联网行业虽然自身排放并不多,不像煤炭石油行业那种高耗能行业,但它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其他的用户服务,促进其他行业的减排,”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对界面新闻表示,“互联网行业的信息技术和平台服务在促进减排方面有很多的应用场景,例如基于大数据的消费数据分析,城市碳管理云平台等。”
“互联网用户覆盖面非常广,例如微信有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像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腾讯开发的碳碳岛,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和改变生活方式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陈迎还提到,互联网行业提出碳中和目标,也展示了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价值取向,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第一条